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李廷机,顺天府乡试第一名,后来参加会试,又得了第一名,殿试的时候运气稍微差了一点,第二,成为了榜眼。
当然您不要有歧义,我们这里说他运气差,是他跟殿试第一的状元相比,他是运气差点,但是和普通人相比,他已经是天之骄子了。
那时候您说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摘得榜眼头衔,那都不是祖坟冒烟,那简直是祖坟着火。
主要是,殿试这个名次吧,不是按照成绩来排的,而是由皇帝凭借个人喜好来定的,主观性太强,李廷机是第二,但不代表他的能力就真的不如第一名。
而且他那届殿试,还不是皇帝(万历)主持的,而是由内阁确定的。
我们说殿试都是要面圣的,这个工作都是由皇帝来做的,那为什么皇帝不主持呢?
很简单,因为万历不上朝,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除去南明的皇帝之外,终明一朝,有十六位皇帝,这其中和大臣相处的最好的,大概就是明穆宗了,也就是万历他爸爸。
穆宗这个皇帝,性格比较内向,为人比较随和,上朝的时候不爱说话,往往是大臣们说十句,他才象征性的回一句,他本人对操持权力也不热衷,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多娶几个老婆。
最主要的是,明穆宗吧,他知人善用,他自己能力一般,但是他懂得任用优秀的人才,穆宗一朝,百花齐放,高拱啊,张居正啊,他们的才干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您看穆宗前边的皇帝世宗,人是很聪明,富于权术,但是他在位那么长时间,南倭北虏他也一直没能平定,反倒是隆庆一朝,不过几年时间,就干成了俺答封贡和隆庆开关两件大事儿。
这个就叫做,有时候皇帝什么都不干,放手让大臣们去干,比皇帝什么都要干,就是不放心让大臣们干要强得多。
穆宗没脾气,好说话,信赖臣下,给予大臣们机会,所以他好相处,反之万历皇帝就不一样了,说万历怎么不好相处呢?他都不是不好相处,而是他压根就不给大臣们和他相处的机会。
朱元璋杀人如麻,朱棣对建文旧臣的处理十分血腥,像这种类型的帝王,想想就让人悚惧,他们的武器就是他们的强硬手段,但万历有比他们更厉害的武器,这个武器的名字,就叫做自闭。
大概是从万历十四年开始,皇帝就不上朝了。
他不仅是不上朝,他也不处理任何政务,不批阅任何奏疏,不接待任何大臣,可以说他是什么也不管,谁也联系不上他了,皇帝彻彻底底的隐身了。
万历什么都不管了,自然殿试他也不会管,所以李廷机参加的那届殿试,名次论定,是内阁负责的。
具体到人,是由内阁大学士申时行决定的。
当时的状元是谁呢?是朱国祚,其实李廷机的水平啊,他不一定就比朱国祚差,主要是申时行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他就更喜欢朱国祚一点,所以李廷机就成了老二。
作者猜想,朱国祚是浙江秀水人,而申时行是苏州人,申时行可能觉得朱国祚的家乡更具有江南背景,更契合同一地域的文化,更有亲近感。
当然第二名那也很不错了,李廷机由此步入仕途,被安排到了地方,担任过很多工作。
比如,他在南京做过吏部右侍郎,工作得力,政绩突出,革除弊政,所到之处,那是欢声一片,他在浙江还主持过会试,干的也非常不错,选了很多举子,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十分优秀的人才,因为他在地方的官声极好,工作干的十分突出,所以很快就被调回了京师,担任礼部尚书。
我们知道明朝的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本朝公务员的薪水实在太低,官员总想要额外捞点油水,李廷机是礼部尚书,主管一部,那么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日常工作中,他尽量保持节约朴素的作风,能不花就不花,能省点就省点,因此每年他都能富余出很多经费来。
而这些经费,他没有揣入自己的口袋,他把这些钱用来给下属买房子,用高待遇来奉养廉洁。
平时的生活中,李廷机的做派也很不错,他在京城里很有名气,是人所皆知的大善人,您说他怎么善?这位仁兄每天上班下班,走在路上,碰到乞丐就给钱,他是年年给,月月给,天天给,每天都在周济乞丐,因此大街上的乞丐一看到李廷机出现,都成群结队的跑上去要钱。
李廷机爱花钱,但决不是给自己花钱,城里的书院破旧了,他掏钱修,一些公共福利设施坏道了,他拨款,甚至就连京畿四周的荒山古寺破庙,他也拨款修缮。
可以说,这个人非常的慷慨,而且是对别人慷慨,自己则过很清贫。
万历三十四年,因为在礼部干的也挺好,李廷机又得到提拔,得以入值内阁。
可是,这不入阁是不知道,一入阁简直吓一跳,因为只有入阁之后,权力大了,级别高了,李廷机才能更好更直观更宏观的了解到朝廷的情况。
进了内阁,他一研究京师的领导班子,他是倒吸一口冷气啊,他发现,大明朝的人事系统,已经近乎于是瘫痪的状态了。
其实这也难怪,因为万历已经很多年不上朝了,而且不上朝的非常之彻底,无论大臣们怎么进谏,怎么恳求,无论大臣们说什么,做什么,万历都是一概置之不理。
您知道最可怕的就是这种,要是有沟通,有交流,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还有解决的办法,万历这种根本就不给你任何机会,你只能是干着急。
皇帝不工作,不上班,国家能正常运转吗?其实是可以的。
因为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了,这地方上有巡抚,有布政使,有按察使,有各级官员,大家分管自己的工作,平时就天高皇帝远,大家也不需要皇帝,京师里也有诸多京官,大家各司其职,勉强也过得去。
但是,这种情况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怎么说长了就不行了,因为皇帝可以不负责任何工作,把任何事情都交给大臣去办,但唯一有一项工作,他必须亲自去执行,亲自去办,这件事情就是官员的任免,尤其是京官的任免,级别越高,越得皇帝拍板决定,内阁厉害吧?内阁也不敢瞎安排人。
所以,自从万历不上朝之后,官场上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那就是该退休的不能退休,该升职的不能升职,该调动的无法调动,该补的空缺一直补不上。
因为官员总是有生病的,有死亡的,有请假的,有休息的,官位就难免空缺,而且是越缺越多,想要做官的人倒是不少,但问题是没有万历的签字盖章,谁都难以补员,谁都不能上任。
于是,官员是越来越少,越少越缺,有些部门没有领导,有些部门没有办事人员,有些部门只有大印而无人,有些部门不仅没有人,连大印也找不到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万历皇帝长期怠政导致了人事任免机制的停摆。这甚至都不是简单的缺人了,这是整个国家机器失去了核心的动力,因此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在绝对皇权制度下,皇帝的个人意志(即使是不作为的意志)对国家命运的影响都是决定性的。
皇帝不干活,苦的就是大臣们,六部三司已经够累了,可李廷机比他们还累,本朝幅员辽阔,沃土千里,州府县乡不计其数,您想想这一天到晚得发生多少事情,产生多少奏疏,没有成千也有上百,全都一股脑的送到内阁,李廷机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他也干不完。
就这样,朝野间很多人,很多大臣对李廷机还颇有非议,说李廷机的工作干的不好,不到位。
李廷机很委屈。
万夫之业,岂一肩可担?他就算是力竭而毙,也不过是功未成半。
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自己焚膏继晷,呕心沥血,实际上明清两代的史料对李廷机的评价都很高,所以李廷机被这么攻击谩骂,他心里肯定难受,所以慢慢的他就不想干了。
不想干了怎么办?写辞职信,辞职!
因为深刻的了解万历怠政的这个情况,李廷机知道自己给皇帝写辞职信,一时半会也得不到回复,就算是回复了,搞不好还是劝自己留下来好好干的,所以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散尽家财周济穷人,甚至把自己在京师里的宅子都送给了别人,自己则搬到了一个破庙里居住。
你看我钱,房子都不要了,我肯定是不想干了,您就给我批了吧?
李廷机在破庙里一边办公,一边等待消息,至少离职之前,他还是要好好干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是他等啊等,等啊等,等了好几个月,辞职信就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任何的回复。
李廷机不气馁,一封不行,他就写五封,五封不行,他就写十封,反正我多写点呗,多写点皇帝总能看到。
哎,十多封辞职信交上去,还是没有任何回复。
李廷机没办法,他只好是一边工作,一边接着写信辞职,十一封,十二封,十三封...他写啊写,写啊写,写了整整一百二十三封的辞职信,时光荏苒,距离他首次提出辞职,也过去了整五年的时间,可李廷机却还是连皇帝一个字的回复都没收到过。
反而,京师的百姓知道李廷机这样的大官竟然住在破庙里,对他赞誉有加,纷纷请求他留任,还赠给他一个庙祝阁老的美名。
人民认可,百姓拥爱,其实这是好事儿,但李廷机却崩溃了,面对这个离线挂机,宛如在大明帝国蒸发了一样的皇帝,他实在是干不下去了,最后,李廷机自己把自己给辞退了——他收拾行李,不告而别,返回了福建老家。
您要知道,现在我们在一些公司上班,你做一些不太重要的工作,你擅离职守,你可能被罚点钱,被领导训一顿,但是在古代,作为朝廷命官,而且还是这么重要的官,你擅离职守,罪过很大,杀头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李廷机的这个举动,他非常的危险。
当然了,放在别的皇帝治下很危险,但放在万历这一朝很轻松,因为整天和郑贵妃泡在一起的万历,他根本就不知道李廷机早就回老家了,他还以为李廷机正常上班呢...
参考资料:
《国榷》、《万历起居注》、《明神宗实录》
眭达明.此时“宰相”已废置.咬文嚼字,2009
佚名.史上最牛辞职宰相递交辞呈123次.政府法制,2010
悦来网配资-悦来网配资官网-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