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 赵萌萌)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于7月3日公布的一则价格调整通知持续引发业内关注。此次调价的两款药品——注射用双黄连和红花注射液均为临床常用药,于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中选,此次降价幅度均超过30%。7月1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药剂学教授陆洋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官方未公布调价原因,但可能与同组产品间存在显著价差有关。”
此次调价的注射用双黄连(冻干,600mg/支)由黑龙江省松花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中选价从19.7元/支降至12.45元/支;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红花注射液(20ml/支)则从74.98元/支下调至50.64元/支,调价后和同组产品相比,价差明显缩小。
注射用双黄连和红花注射液的价格下降是否会影响产品质量?陆洋认为“可能性不大”。“注射剂与口服制剂不同,属于高风险品种,企业在把控质量方面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一方面企业在风险控制和成本核算方面会更为审慎,通常宁愿放弃中标也不会接受低于合理成本的报价。另一方面,集采价格评估过程中专家也会对药品生产成本进行测算,保证药品价格在合理区间。对企业而言,虽然短期销售额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知名品牌产品降价也有利于开拓市场,企业仍可通过销量的增加维持利润。”
同组中成药存在较大价差的原因何在?
“原料药材品质、生产工艺和品牌溢价都会导致同组中成药价格不同,出现这类情况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陆洋介绍,首先,不同企业使用的原料药材在品质和价格上差异巨大,优质、道地药材与普通药材的价格可能相差十倍不止;其次,企业在生产工艺方面的投入不同,自动化生产与手工炮制在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稳定性上存在差异;最后,是品牌溢价,对于一些根据经典名方制成的传统高端成药,患者更愿意选择“老字号”的产品,而“老字号”“大企业”为了维持品牌形象也需要在成本上加大投入。
陆洋提到,目前集采会按照药物的整体功效将相关药物纳入同组并进行价格比较,但复方中成药和化学药有很大差异。化学药以合成原料为主,在原料成本方面差异不大。而不同的中成药即使治疗的是同一种病症,由于具体药方不同、选用的药材不同,具体功效、适用人群和成本等方面也会存在较大差异。
中成药独家品种。曹子豪摄
对“同组中成药价差较大”现象,如何进行合理干预
陆洋表示,采用何种干预方式应视药品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以现代工艺为核心、生产工艺较明确、原料相对简单的药品,例如此次降价的注射用双黄连(小复方)和红花注射液(单味中药制剂),评审专家是可以通过价格测算预估出大致的生产成本的。因此,对于这类药品,在保证质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按照目前的价格联动机制,将同品种、同规格产品的价格尽量拉平。”
对于复杂复方成药,陆洋建议基于“使用质量正常原料生产该药的合理成本”估算出“保底价格”,在“保底价格”之上,企业可因其使用的道地药材、先进生产工艺等申请合理加价。“不过,医保体系无需承担过度高昂的特定药材费用,因此企业加价幅度也应受到限制,如最高报价不能超过保底价格的三倍。”
悦来网配资-悦来网配资官网-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