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艺生
日前,公安部交管局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没有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这为智能汽车发展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安全边界。既是对技术现状的科学判断,更是对道路安全底线的坚决守护。
实事求是地说,当下的“智驾”系统局限性还是较大的,且是当前技术能力难以逾越的。暴雨中模糊的车道线、黄昏时分横穿马路的行人、道路上的临时警示标识,都是当前“智驾”系统的认知瓶颈。在完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自动驾驶系统可能因错误地识别前方障碍物而采取危险的驾驶行为。这提醒我们,在人类驾驶员的监督责任与智能系统的能力边界之间,容不得丝毫模糊空间,法律主体更不容置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驾驶人对车辆操作负有直接责任。
在追寻“自动驾驶”的过程中,伦理问题是数字决策中无法回避的“生命不等式”。一方面,人类社会模糊的价值判断难以转化为精确的算法语言。另一方面,算法参数拟制过程不透明,形成“技术黑箱”,极易僭越伦理。例如,突发灾害中人类可能作出的舍己抉择,是算法无法复刻的“人道变量”。随着搭载 “智驾”系统的车辆不断增多,一些算法设定将越来越带有“普遍性”与“强制性”,可能消解传统伦理准则,导致新型“道路特权”。
探索破局之道,是为技术发展牢牢系紧的“安全索”。一是完善立法框架,制定智能驾驶系统应用规范。例如:方向盘设置醒目“辅助驾驶、需全程监控”警示标识;强制系统在特定时间内提示人工接管;等等。二是建立透明监管机制。建立国家智能驾驶数据平台实施算法备案制度,要求车企对弱势道路群体保护等核心决策逻辑公开说明,对雨雾天气、夜间场景下的系统可靠性定期公布数据。三是强化责任落实。驾考新增人机协同操作规范科目,对脱手驾驶行为参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处罚,方向盘配置感应系统15秒无接触即启动声光警报。四是创设伦理准则。制定自动驾驶道德评估体系,将“生命平等”“儿童优先”等准则转化为技术研发的刚性约束。
技术创新必须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原则。牢牢把握生命至上的核心价值,让每一次算法迭代都成为守护安全的基石,这是智能驾驶发展的根本遵循,更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庄严的承诺。
悦来网配资-悦来网配资官网-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